為什麼台灣醫學生希望修法
要求持有外國學歷之醫學生除了醫師國考之外,還得通過「學歷甄試」才能執業
人家醫師國考可以通過,甚至還考得比一些台灣醫學生好
你們憑甚麼要質疑對方是否有當醫生的能力
以下文章轉自ptt醫學生板,由ckyuzi發表。內容清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
台灣的醫學生的實力鑑別其實並不在國考通過與否,而是在畢業與否
從聯考開始篩檢出對各方面學科都有一定專精的高中生開始
三四年級的基礎醫學的數十次的考試,只要不及格就必須延畢一年重修的篩選
接著五六年級在臨床上跟隨學長姊,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小組的專題報告,病歷寫作,理學檢查,甚至還有口試,更進一步檢定這個醫學生到底能不能勝任臨床的工作,一樣的,不及格的就必須延畢重修,直到你通過了所有的考驗
通過了數十次基礎醫學的考試及格,並經歷了醫學系最後一年實習醫師經驗的累積(這一年可說是醫學系的精華,幾乎很多未來行醫的臨床技術,鑑別診斷,理學檢查的經驗都是來自這一年沒日沒夜的扎實訓練)
才能領到那張"畢業證書",才能夠參加所謂的"國家資格考試"
有鑑於國內對於醫學系教學品質的嚴格管控:
包括了TMAC醫策會,還有三年一次的醫院評鑑,台灣醫學生的七年訓練過程的品質
雖不能說百分之百,但是要說百分之九十的學生符合水準以上的醫學素養值得相信的
(聯考的篩檢 -> 嚴格的基礎醫學教學 -> 各科都要見習的臨床學習 ->完整一年的實習醫師扎實訓練)
這當中能完全沒有延畢或重修而畢業的學生約只有90%(別忘了這群母群體的素質為全台灣讀書能力前5%)
至於提出疑問的國考鑑別率,以及拿沒通過國考的台灣學生跟通過國考的波蘭學生比較
這本身就犯了把國考當成鑑別能力的盲點,國考通過不保證你醫術沒問題
為什麼?因為國考的立意本身就不在篩檢你有沒有足夠臨床能力去醫治病人
那為什麼國考立意不在篩檢你有沒有足夠臨床能力?可分兩點:
- 因為一次的國考既無法也不能篩檢出你是否有足夠能力,醫學知識太浩瀚,就算考個一千題 也無法涵蓋醫療的所有層面,換言之,就算你國考100題中答對60題,也不保證你沒考到的900題,你會答對540題
- 這又回到了台灣醫學系設定的本質:嚴格的把關入學資格+扎實的基礎醫學+完整的臨床見習實習訓練,讓入學的學生,每一個都能達到符合台灣醫療水平的水準 "才能畢業",進到台灣醫學系 並且畢業,本身就是一種"保證"
國考的存在就變得很尷尬,既然是否具有行醫的能力在你能通過實習時就已決定,那國考當然就只能以"資格考"的方式存在
這兩點可從台灣醫界裡,錄取住院醫師"不看國考排名"而"看校內排名"可見一斑
更甚者,就算你尚未考國考,或者國考未考過但在校成績傑出的醫學生還是會錄取,並等待你考照,因為大家都心照不宣:
國考只是合法性的取得,本身的代表性遠比不上你的在校成績
重點來了:
波蘭醫學生家長們以"通過國考" 就代表資格在國內行醫,但是有資格=有能力?
有在關心波蘭醫學生議題的人都很清楚
- 波蘭醫學系的入學方式
- 波蘭醫學系的教學與考試制度
- 波蘭醫學系的實習與見習制度
既然大家都認同國考是個資格考,那決定能力的關鍵點在哪裡?就在以上三點
- 入學方式沒有聯考機制篩選"具足夠能力資質駕馭醫學知識的學生"
包涵了生物,物理,化學,英語等跟醫學息息相關的基本能力,都不是入學的考量
更甚者,還有高中毫無接觸生物化學物理的"體育班" "美術班" "社會組" 學生
入學,這種把關方式,無法替"有能力" 從事臨床醫學做任何擔保 - 號稱有當掉重修的制度,號稱當掉比率不低
一樣的,請把"母群體"差異性考慮進去,一群跟生物化學物理絕緣的母群體當掉跟篩選的比例要多少才合理呢? - 見習與實習制度
Poznan校長說,他們也有實習制度阿,每位學生畢業前都需修滿6-8小時的實習課程 (台灣醫學生: 12小時X200天X兩年 + 16小時*300天 = 9600小時的實習)
我想,這種實習可以對臨床能力做什麼有意義的擔保
看了以上三點,相信事實很清楚了,這三個關鍵,用來擔保醫學生"有能力"從事臨床醫學的過程的瑕疵都是如此巨大到讓人心寒
那麼,就算他們"有資格",他們"通過國考",又怎麼樣?
學歷甄試的存在就是在替台灣人民補足"有能力"的那三個在波蘭不受把關的門檻
既然波蘭無法替國際班學生做把關,那麼中華民國政府就應該挺身而出,替台灣人民把關
學歷甄試,就是試圖的以筆試,面試,來盡可能的達到篩選出"有能力"的醫學生的目標
為什麼波蘭的醫學生需要考,而台灣醫學生不用考?
看到我上上一句的邏輯了嗎?
學歷甄試,就是試圖的以筆試,面試,來"盡可能的達到"篩選出"有能力"的醫學生的目標
既然學歷甄試的目的是要盡可能的達到國內篩選醫學生的過程的功能
那麼,已經通過國內醫學養成教育篩檢的台灣醫學生再去考一個這個要盡可能"接近,達到,模擬"台灣醫學養成教育所能達到的篩檢目的的考試的邏輯性
是否很矛盾?
我相信,看過我這篇文章的你我他都很清楚這當中的邏輯矛盾所在
既然,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把關波蘭醫學生的入學資格,教學品質,實習時間, 那,要求波蘭醫學生通過一個"能力考"實在是天經地義,且符合大眾利益的事情
國考可以重複考,國內醫學生一次考不過得機率2成,但兩次考不過的機率接近於零
但是同樣的,考過國考,只是"資格"的取得,而不是"能力"的驗證,能夠通過實習,畢業,取得"國內醫學系的畢業證書" 才是能力的驗證
有人一定會疑問:有能力的人怎麼會考不過資格考?我只能說,只要給國內醫學生"
完整的一個月時間"準備",考不過才怪
同樣的,實習的內容常常無法以筆試的方式考核(也不必要以筆試方式考核,因為臨床就有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無時無刻在考核你了),當你全心全意的在處理臨床的問題時,對於一些冷門的臨床知識的掌握性可能比不上全心全意的準備國考得人上
這就是國考調詭的地方,但也充分說明,為什麼國內醫院收住院醫師不看國考成績的地方
而這也合理的去反駁,為什麼波蘭醫學生即使考過國考,也只是有資格而非有能力地方
進而推論,這也是為什麼波蘭醫學生需要考學歷甄試來證明他們"有能力"的地方
因為有資格的絕對不等於有能力
但有能力的,卻不一定"第一次"考核就取得資格
1 則留言:
說得太好了!!
張貼留言